老照片背后那段尘封的往事
发布日期:2009-08-10 浏览次数:6104
前排左四为时任皖河农场政工科副科长的刘淼荣,摄于1960年。
清瘦的面容掩饰不住炯炯目光、黝黑的皮肤遮不住奕奕神采,粗黑的长辫子甩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豪情。这是一张拍自1960年的照片,照片已经发黄,甚至有些模糊,但在一群小伙子中间的那位穿着圆口布鞋的长辫子姑娘却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开云手机登录入口首位省级农业女劳模、皖河农场退休干部、今年75岁的刘淼荣老人。一提起1954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刘淼荣老人话匣子就滔滔不绝地打开……作为建国后安徽省首批农业女劳模,今天的刘淼荣老人依然感慨不已,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魂牵梦绕……
1954年洪水托起的草根女劳模
1934年1月,在当时的安徽省怀宁县永成乡一户农家,一位女婴哇哇坠地,她的哭声似乎比一般“伢子”(当地方言:孩子)更高亢一些。“村里算命先生说我的八字比较硬,将来能够干一番大事!”刘淼荣老人与我面对面,谈起她的身世时显得有些神秘。
苦水里泡大女伢子最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因为家里穷,不能上学,可是干起活来她却是一把好手,风风火火、手脚麻利是她的留给乡亲的印象。1949年新中国解放后,15岁的她成为土改活动“骨干分子”。她第一个报名上夜校,参加扫盲学文化,成绩优秀。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土改”运动,投身生产建设,小小年纪就被群众推为“妇女小组长”。
1954年6月,位于长江和皖河流域的永成乡被那场百年未遇的洪水抛在了风口浪尖上,低矮的圩堤经受不住洪水侵袭,圩内乡亲遭受灭顶之灾,阡陌纵横的田园顷刻间沦为汪洋泽国……刘淼荣和家人逃到了怀宁县石镜乡避难。在逃难的日子里,她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寸土寸地。8月份洪水刚刚开始退去的时候,刘淼荣就瞒着父母悄悄回到家园,在乡领导的发动下,她开始组织乡亲展开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在退水的地方种菜,有一处种一处,种马铃薯、种冬瓜,以秋补夏,先填饱肚子,关键不能饿死人……”刘淼荣说起这段经历仍充满感慨。她带领队里100多户人种菜,获得县里奖励,被评为生产自救先进个人,奖品还是蔬菜和粮食。
在乡里发动下,1954年冬天,陆续回到家园的乡亲们参加了水利兴修大会战。刘淼荣甩开大辫子,和男青年一起比赛挑土、筑坝,表现出“铁姑娘”的气概,受到乡亲夸赞。同时,她还组织一个生产队参加会战,所在的大堤兴修堤段获得县里表彰。
经过层层推选,在1995年国庆期间,刘淼荣被评为安徽省农农业劳动模范,受到省政府表彰。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她在参加表彰会那天赶了几十里路,却没赶上去安庆市的船,失去了上台领奖的机会,最后是乡领导上门把劳动模范奖章送到刘淼荣手中,那一年,刘淼荣才21岁。
农垦事业成就农场“半边天”
刘淼荣出身贫苦农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但她通过参加夜校学习和刻苦自学,成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场女干部。从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家女,到能写信、写报告、写长一些材料的妇女干部,她实现了“灰姑娘”的惊人跨越。
1957年冬天,原怀宁县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和青少年农场合并成立国营皖河农场,身为省劳模的重量级人物刘淼荣成为皖河农场永成大队第一任妇女队长。1959年,她被提拔为永成大队副书记,1960年,她走进农场机关担任政工科副科长。这张照片正是她到下属中联大队检查工作时与大队全体干部的合影留念。在这期间,她成了家,有了孩子,和农场普通妇女一样,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组织上调她到中联大队任副大队长兼妇女干部。兵团期间,凭着出色的表现,她再次走上了核心岗位,先后担任十五团一营副营长、副教导员。兵团撤销后,她任中联大队副大队长。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她带领职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食用菌生产,并与安庆市胡玉美食品公司合作开发订单农业,在当时的开云手机登录入口享有较高知名度。她先后赴合肥、上海等地订货,再次成为风云人物。
幸福晚景简单而又纯朴
2009年8月7日的上午,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笔者见到了75岁高龄的刘淼荣老人。言谈之间,她头脑清晰,反应敏锐,忆及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她依然显得那么激动,激动着透着一份沉静、一份从容和一份淡定。 退休后,她和老伴住在皖河农场中联分场原5连一个村落里,交通不太方便,绕过一个池塘、穿过几家院落才辗转到她家,两间老瓦房,两人常相守,生活简朴、平静而又安详,这是刘淼荣晚年生活的全部。她说,现在每个月拿1000多块退休养老金,另外每个月还有40元劳模津贴,老伴也有退休金,“管生活开支够了!”
偶尔参加分场组织生活会,在家门口空地里种几分庄稼,刘淼荣老人感到很幸福……